公平地获取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将是2021年至关重要的全球性议题。努力确保受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影响的民众公平地获取疫苗,不仅是出于道德、流行病学和经济层面的考虑;应对规模空前的新冠疫情,为我们加强消除其他可预防性疾病,提升对未来大规模流行病的集体准备能力提供了机会。 可以理解的是,大多数辩论都集中在国家间的疫苗分配上。在这篇文章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政策顾问查尔斯•多伊彻(Charles Deutscher)提出了在受武装冲突和暴力影响的国家公平获取疫苗的三个考虑因素。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几天就要当爸爸了。此刻我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孩子和母亲的健康问题。确保他接种所有的常规疫苗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这些疫苗能使他远离一些最可怕和可预防的疾病。

新冠疫情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数万亿经济损失。在所有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公共卫生和政策手段中,疫苗接种是目前为止最具影响力的措施。新冠病毒基因组公布一年以来,全球已累计注射疫苗超过2.25亿剂次。旨在确保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能够获取疫苗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简称”COVAX”) 已启动第一批派发工作。到2021年底,预计将有92个中低收入国家通过该计划获取总计13亿剂疫苗。

人们常说:”只有每个人都安全了,所有人才能安全。”一点都没错。这意味着每个人最终都必须能够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包括生活在受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影响的国家中,最难到达的地区的民众——据估计,自1979年至2009年,超过70%的流行病都起源于这些国家。确保这些地区的民众也能平等地接种疫苗不仅合乎道义,对控制疫情的传播和降低经济损失也有积极作用。而且时间至关重要,因为新的变异病毒可能会降低现有疫苗的有效性。

此前,针对如何就有限的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的问题已展开了太多讨论。按照”以我为先”的疫苗民族主义分配,其成本预计高达9万亿美元。但现在,随着疫苗开始运抵战乱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负责任的措施来确保国内的公平供应?

周全的计划

首先,前期计划应尽可能地周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平等接种指导意见,无论是何种人群,政府都应确保将其纳入疫苗接种计划。[1]正如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认可的关于冲突环境下新冠疫苗接种的第2565号决议指出的,这一准则也适用于所谓 “最后一公里 “的人群。这一频繁提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解释为是指生活在政府卫生部门覆盖范围有限或无法触及、有时甚至是不愿触及的地区的人群——生活在非政府武装团体控制地区的人群。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估计,这一群体人数高达6-8千万人。

然而,在没有可靠人口数据的国家,即使根据世卫组织的指导意见规划接种群体,情况也可能没那么简单。例如,在没有文件的情况下确认年龄、评估并发症或穿越有争议的地区进入偏远社区,这些都会给物流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可能因长期冲突而瘫痪的国家。

这些因素和过去的经验表明,尽管各国尽最大努力向所有人口提供疫苗,但有些群体还是会被遗漏。目前正在”COVAX”框架内研究的 “人道缓冲 “机制就是针对这些群体的。缓冲机制既不是政府疫苗接种计划不利的借口,也不是处理政治敏感或地理偏远人群的方案。它是在人道前提下为接触高风险人群而采取的保底方案。

对确保”最后一公里”地区公平获取疫苗有难度的国家,政府也可以与其他国家、捐助方和人道组织合作,而无需启动人道缓冲机制( 该机制下目前仅有1亿剂疫苗)。作为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一部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随时准备以中立的中间人身份,在受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影响的国家,协助在监狱和难以到达地区的特定人群获取疫苗。在具体细节上,这可能涉及到将政府卫生人员和与武装团体有关的卫生人员聚集在一起,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优化转诊途径。在缅甸和阿富汗,委员会就曾开展类似的工作,这需要与各方协商对话,赢得他们的信任。

国际人道法针对此类情境为公正的人道组织提供了准入许可,规定冲突各方有义务确保疫苗的获取不受歧视,确保作为医疗活动的疫苗接种行为得到保护,确保医务人员和其他注射者得到保护。这一规定当然不是为重复建立卫生系统,而是为规划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确保国际人道法得以遵守,因为病毒不分战区,正如疫情不分国界。

抓住机遇

其次,各国可以借助新冠疫苗的契机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动,推进所有可预防疾病的疫苗接种。据全球疫苗联盟(Gavi)估测,世界各国至少有1060万儿童从未接种过任何一种基础性疫苗,而这一状况可能因资源集中于新冠疫苗而恶化。麻疹——这一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就仍然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麻疹疫苗于1963年被引入之前,每年死于麻疹的人数就相当于新冠肺炎截止目前所造成的死亡人数(260万)。目前超过1.17亿儿童可能会错过麻疹疫苗,而2020年麻疹病例达到23年来的新高。从2000年到2017年,麻疹疫苗曾挽救2110万人的生命。此外,麻疹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如果疫苗接种率继续下降,将面临大规模暴发的风险。

虽然新冠疫苗和常规疫苗可能针对不同人群,但通过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公共医疗体系建设,将二者同时列入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战略而非单独的计划,将大有裨益。此举也有助于为今后的大规模流行病,或是为新冠肺炎成为常规疾病做准备。埃博拉疫苗被添加到国际协调小组的库存就是流行病预防工作的一个积极进展;针对小儿麻痹症的合作体系(比如”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计划”)也是一个积极案例,展现了将全球性疫苗接种目标细化为挨家挨户接种的可行性,即使是在冲突地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则将疫苗接种作为初级医疗活动纳入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方案,并于2019年在28个受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影响的国家帮助430万人接种了疫苗(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2020年的接种人数要少得多)。在55个国家开展的监狱医疗项目则帮助了约100万被拘留者。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协调,委员会可以与卫生部门或国家红会携手,为国内疫苗接种提供支持。

细化落实

第三,政府应注意疫苗分发的方式。社区参与必须落实到实际的疫苗接种中,而非口头空谈。即使能够进入到”最后一公里”地区,如果社区民众对接种者不信任,或者疫苗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或长期被忽视的医疗需求,他们也很有可能不接受疫苗接种。

社区参与需要时间、投入和资金,但与疫苗的冷链管理与接种者的专业程度一样,对疫苗接种是否安全成功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军队或安全部队参与其中,公众怀疑度会上升的情况下。这些都是西非应对埃博拉的惨痛教训。

如果执行到位,有效的社区参与将大大提高疫苗接种和其它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也能加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安全保障和人道行动的覆盖范围。反之,则会削弱公众对疫苗接种及政府的信任,对大规模流行病的应对产生长远而复杂的影响。

对于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而言,开展疫苗工作的重点不是要打压民众对疫苗的犹疑,而是促进他们对疫苗的接纳:通过走访与交流,提供明确的佐证以建立信任,让社区民众自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项工作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但需要投入时间和共情——可以和社区居民喝喝茶,坐在一起聊聊天,倾听他们的担忧和关切,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再开始进行疫苗注射工作。

总结

在和平国家与在战乱国家出生的孩子面临诸多差异,其中之一便是能否获取常规疫苗,以及新冠疫苗注射。但无论是在哪里,父母对孩子的健康和幸福的关注都是一样的。当下对新冠疫苗的关注也是推广常规疫苗接种,消除差异的良机。

随着疫苗陆续抵达受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影响的国家,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好准备,确保疫苗能够到达”最后一公里”地区:

  • 确保国内疫苗接种计划从政策到落实都包含全部人群,在必要时与公正的人道组织合作,开展疫苗接种。
  • 将常规疫苗和新冠疫苗同时纳入更广泛的公共卫生战略,加强卫生系统应对社区常规疾病和主要致死疾病的能力;以及
  • 让社区参与到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以确保掌控力和可持续性。

做好以上几点需要我们吸取过去在冲突环境中应对流行病的经验教训,也是在加强对未来流行病的准备能力。如果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吸取经验,变得更强壮、更聪明,我们至少对自身也要有同样的要求。

[1] See the Fair Allocation Framework, Values Framework, Prioritisation Roadmap.

See also